天天观察:《摩诃止观》| 若身端心摄气息调和。觉此心路泯然澄静。怗怗安隐蹑蹑而入。其心在缘而不驰散者。此名粗住……

2023-05-16 12:19:16 来源:祖道影


【资料图】
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
欢迎关注祖道影
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
——祖道影

《摩诃止观》

[隋]智者大师

《摩诃止观》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,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,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。“摩诃”,意为大,指智顗所著渐次、不定、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《圆顿止观》,所以《摩诃止观》也称作《大止观》。“止观”,从狭义上说,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。

卷第九上

问。此中十门与次第禅门及对治。云何同异。答。次第禅门为成禅波罗蜜。禅善根利故。禅门先发后验善恶。此中为成般若。禅善根钝。先阻烦恼遇业遭魔。后始发禅。对治中为破遮障修成助道。今此任运自发。仍为观境。禅门虽同各有其意(云云)。 次明深浅不同者。四禅是根本闇证味禅。凡圣通共薄修即得。特胜。少有观慧不味不闇证。横对念处竖对根本。故先味次净也。通明观慧证相深细细。次于总也此三同是根本实观。治惑力弱。九想正是假想初门。前锋伏欲故次列也。九想但厌患外境未治其心。故次八背舍也。背舍虽破内外贪欲总而未别。缘中不得自在。故次明大不净破依正贪也。虽总别治贪未修大福德。故次慈心。虽复内治重贪外修福德。不入因缘则非世间正见。故次因缘。三世轮转无主无我成世正见也。虽世正见。缘底下因人福力微弱。次缘上果福力广大。虽前来诸定。未有力用转变自在。故次神通(云云)。 次互发不同。其次第互发。凡有八种。例阴界境可知(云云) ○二明发禅因缘者。大经云。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。若修不修必定当得。近情而望劫尽不修。久远推之亦曾离盖。譬以诵经。废近则易习。废久则难习。当知昔有次第习。即次第发。乃至事修事发等(云云)。 如彼大地种类具足。得雨润气各各开生。生亦前后结果不俱。梅四桃七梨九柿十。雨缘虽同成实有异。宿习如种。止观如雨。禅发如果熟参差。总言八种耳。是名内因缘发也。又虽有应生之善。必假威神方乃开发。地虽有种非日不芽。佛无憎爱随缘普益。若次第缘即次第加。乃至事修缘即事加。鸿钟任击巨细由桴。加常平等浅深听习。大论云。池华不得日翳死无疑。善不被加沉溺未显。净度经云。众生自度耳。佛于其无益。净度菩萨言。众生若不闻佛十二部经。云何得度。二言相乖共成一意。是名外缘发也。 ○三明诸禅发相者。若般舟亦发根本而少。常坐等则多。今且约坐论。若身端心摄气息调和。觉此心路泯然澄静。怗怗安隐蹑蹑而入。其心在缘而不驰散者。此名粗住。从此心后怗怗胜前。名为细住。两心前后中间必有持身法。此法起时自然身体正直。不疲不痛。如似有物扶助身力。若恶持来时紧急劲痛。去时宽缓疲困。此是粗恶持法。若好持法持粗细住无宽急过。或一两时。或一两日。或一两月。稍觉深细。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。身如云如影煚然明净。与定法相应持心不动。怀抱净除爽爽清冷。随复空净而犹见身心之相。未有支林功德。是名欲界定。成论名此十善相应心。闪闪烁烁不应久住。今言。欲定坯弱不牢称为闪烁。非定如灯焰也。又称为电光者。彼论云。七依外更有定发无漏不。 答云。有欲界定能发无漏。无漏发疾倏如电光。若不发无漏住时则久遗教云。若见电光暂得见道。如阿难策心不发。放心取枕即入电光。电光亦是金刚。金刚不孤因欲界入无漏。无漏发疾譬以电光。非欲界定得此名也。住欲界定或经年月。定法持心无懈无痛。连日不出亦可得也。从是心后泯然一转。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。犹如虚空冏冏安隐。身是事障事障未来。障去身空未来得发。是名未到地相。无所知人得此定谓是无生忍。性障犹在未入初禅。岂得谬称无生定耶。如灰覆火愚者轻蹈之若依成论无未来禅。故云。汝说未来禅。将非我欲界定。毗昙则有。尊者瞿沙。释论具出之。佛备两说而论主偏申耳。今则逐人判之。自有得欲界定累月住未到。不久即入初禅。此但称欲界不言未到。有人住欲界不久。在未到经旬。故言未到不云欲界。有人具久在二法。故言两定不可偏判。今依大论备出之。若节节邪正相如修证中委说。但初禅去欲界近。如疆界多难应须略知。初从粗住讫至非想通有四分。退护住进。退分又二。一任运退。二缘触退。缘有内外。外诸方便二十五种吐纳失所。是为外缘触退。于静心中三障四魔。而生忧爱。是名内缘触退。后或更修得。或修不得此人甚多。护分者。善以内外方便。将护定心不令损失。住分者。或因守护安隐不失。或任运自住。即是住分。进分者。或任运进。或勤策进。各有横竖。横竖各有渐顿。若十二门一一而进是名渐进。若一时具足是名顿进。特胜通明品品而发是名横渐。一时俱发是名横顿。又于四分分分皆有四分。具如修证中说(云云)。

往期推荐

关键词:

为你推荐

推荐内容